Case:患者男性,29岁,因“进行性行走困难10余年”入院,患者13岁时出现双下肢行走不稳,易摔倒,症状进行性加重,15岁时发现脚趾变性,17岁时无法正常跑步,目前患者行走需人搀扶。查体可见明显的双腿痉挛,双侧足下垂,双下肢力弱,近端肌肉为主,双下肢腱反射活跃,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,痉挛步态。
病灶影像分析—
MRI扫描显示了脑皮质脊髓束和脑干各层t2加权像的白质信号异常(图1ac)。扫描还显示了小脑下脚(图1d)和内丘(图1e)的异常信号变化。此外,弥散MrI显示锥体水平的弥散受限(图1f)。将目前的颅内影像结果与例(未显示)进行比较,发现病灶扩大至小脑脚。对小脑病变的Mrs显示乳酸峰值增高(图1g)。脊髓的影像学表现更为明显,整个脊髓T2信号增高,在脊柱背侧更为明显(图2a,b)。
答案:脑干脊髓受累伴高乳酸的白质营养不良(LBSL)
该病例下载自ClinneuroradioldoI10./s---x,意在学习,无其他商业用途,如有不妥,请联系我们!
脑干脊髓受累伴高乳酸的白质营养不良(LBSL)
脑干脊髓受累伴高乳酸的白质营养不良(LBSL)是一种独特的线粒体疾病,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。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由DARS2基因突变引起,编码线粒体aspartyl-trnA合成酶。该疾病有一个不同的临床病程,从新生儿期开始的严重变异到更典型的成人发病,临床表现不明显。所有这些病例都显示了经典的MRI表现,包括大脑和小脑白质病变,同时累及脑干和脊髓的锥体和感觉束。
临床特征为始于儿童期或青春期(偶尔至成年期)缓慢进展的小脑共济失调及肢体痉挛,伴脊髓后索功能障碍(位置觉与振动觉下降),下肢的神经功能障碍重于上肢,并逐渐出现构音障碍,少数可出现癫痫、学习问题、认知能力下降以及意识障碍等。大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前后就丧失了行走能力,只能依靠轮椅。
头颅核磁表现为波及脊髓、脑干的白质脑病改变,并且伴有磁共振波谱(magneticresponsespectrosco,MRS)乳酸峰的显著升高。Scheper等于年确定该病致病基为DARS2,其位于1q25.1,编码线粒体天冬氨酸t-RNA合成酶(mitochondrialaspartyl—tRNAsynthetase,mtAspRS),含17个外显子,编码个氨基酸。
诊断要点:
LBSL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头颅及脊髓核磁表现,以及对DARS2基因突变分析进行确诊。MRS和脑脊液可以显示乳酸盐增加,但这不是必的诊断依据。
诊断标准:
MRI诊断标准履行基本病征为LBSL。
治疗:
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主要为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。
对于基于MRI的诊断时,患者必须符合所有主要标准和至少一个支持标准,如下:
MRI主要诊断标准:在以下部位信号异常(T1低信号,T2高信号):
1.脑白质病变可以是呈点状不均匀的,也可以均匀融合,但不累及U型纤维;
2.脊髓背面和侧面的皮质脊髓束(颈段脊髓水平出现即满足标准);
3.延髓锥体。
MRI支持的标准:以下部位信号异常(低T1信号,T2高信号):
1.胼胝体压部;2.内囊后肢;3.脑干内侧丘系;4.小脑上脚;5.小脑下脚;6.三叉神经脑实质段;7.三叉神经中脑束;8.脊髓前脊髓小脑束;9.优势半球皮层下小脑白质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